摘 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当前三农领域的热点问题。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按照“新理念引领、新方式建设、新技术支撑、新主体运营、新机制保障”的思路,探索产业园“建管运”寒亭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问题,表现在总体规划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需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发展多元化的合作共赢机制、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按照“新理念引领、新方式建设、新技术支撑、新主体运营、新机制保障”的思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探索产业园“建管运”寒亭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寒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此助推“潍坊模式”创新提升。目前,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复创建的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以此模式为蓝本的农业园区在内蒙、辽宁、新疆、海南等地相继开工建设。
一、发展现状
(一)坚持新理念引领,构建园区发展新格局
把“集聚、共享、开放”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着力将产业园打造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台、农业开放发展的窗口。
1.优化规划布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品牌、科技等优势,突出潍县萝卜和寒亭西瓜两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规划建设6大功能板块(即技术集成示范区、高标准种植提升区、农民利益联结探索区、科技仓储物流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区和现代农业服务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发展质效。截至2020年底,园区内亩产效益达到3.2万元以上。
2.推行利益共享,打造农民持续增收平台。
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评判园区运营成效的重要标准,探索建立品牌共享联结、生产经营联结、产业工人联结和股权量化联结四种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推行合作制、订单制,年均吸纳周边农民就业1500人以上,工资比建园前提高2-4倍,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实现土地租金收益2000万元。
3.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农业开放发展窗口。
坚持高点定位,依托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日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借力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载体平台,打通农产品出口渠道,提升出口创汇能力。园区入驻的郭牌农业获批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出口许可的西瓜品牌,郭牌农业、中耕未来等企业的产品远销俄日韩地区。顺应市民菜篮子消费升级需求,筛选引入国外优质农产品,通过品种赋能助力农业驶入高品质发展轨道,以引入日本晴王葡萄为例,产品味道好,深受市场好评。
(二)坚持新方式建设,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
实行现代种植、加工仓储、产品销售、生态旅游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方式,集群成链,全链统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园区完成土地流转近5万亩,打破传统农业分散种植格局,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农田,推行“萝卜+西瓜”轮作模式,实现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种植,适度规模经营率达80%,精品占到总产量1/3以上。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100亩的食品加工仓储聚集区,打造配套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开发生产潍县萝卜脆、西瓜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年加工产品5.4万吨、产值23.2亿元,园内加工与种植业产值比优化为3∶1。构建完整的线上、线下营销平台,运用电子商务、线下渠道、自媒体推广等营销方式,同时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并在源头进行靶向生产,做到产销结合、供销一体。截至2020年底,带动发展乡村电商200余家。投资7000万元建设采摘观光基地、虞河农业观光带2000亩,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17家,每年举办潍县萝卜文化节、潍坊寒亭固堤西瓜节等大型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休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三)坚持新技术支撑,加速农业智慧化发展
注重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行,强化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高品质智慧农业示范园区。
1.注重科研创新。
成立潍县萝卜研发中心、西瓜产业研究院、省级院士工作站和西甜瓜研究院各1家,制定西瓜技术标准70余项,新申报专利5项。与中科院、农科院和日本专家团队等12家科研院所实现科研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开发建设9种棚型、230座温室大棚,建棚技术、大棚规格、棚室效益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2.强化技术应用。
实现品质化育种,引进以色列、日本等种业强国先进技术,引入荷兰式高端玻璃温室和日本全自动封闭式无菌育苗室,致力种子品种试种、新品种开发和优质品种筛选,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实现智慧化监管,投资建设产业园大数据平台,实现物联网、监控设施全覆盖,引进全自动嫁接机等智慧农业设施,提供智能监控、环境监测及控制、智能灌溉、产品追溯等智慧化监管服务,节省人工成本,让种植更高效。实现循环性发展,建立生态循环发展机制,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建设作物秸秆回收处理站、农田垃圾加工处理场,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超过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9%。实现智能化加工,投资6000余万元引进国内首条西瓜无损智能检测流水线,通过检测糖分、含水量等参数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筛选,分级包装销售后精准投放市场,实现收益最大化。
(四)坚持新主体运营,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以“政府推动、多元参与”为原则,打破“一方独揽”的传统模式,通过专业运营公司、明星品牌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力量赋能,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1.专业公司主导,提升运营质效。
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目标,突出市场化运作,组建专业运营公司,通过资源集成整合,提供智慧化种植基地管理、智能分拣仓储物流、农产品品牌化运营、农作物和农业设施进出口等服务,让进驻园区的农户或企业“愿意进、留得住、发展好”,带动提升园内生产水平和片区发展层次。
2.明星企业助阵,促进品牌增值。
产业园着力培育郭牌农业、俊青蔬果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明星品牌,发挥明星品牌的溢价效应和对客户的吸引力,推动潍县萝卜、寒亭西瓜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优质区域公共品牌,整体提升区域产品形象、价值和口碑,更好地助推产业增值。以2020年的头茬西瓜为例,每斤售价最高可达30元,市场需求居高不下,每季单棚收益达15万元以上。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实现多点开花。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产业化联合体,共同闯市场、提质量、创品牌,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园区内有20家农业龙头企业、230家农民合作社、116户家庭农场参与运营,组织运作投资总值达30亿元的15个高效农业项目。
(五)坚持新机制保障,解决农业转型升级问题
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资金不足、山寨侵权、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破解规模化农业设施一次性投入大、一般个体种植户有心无力难题,产业园探索推动资本下乡有效路径,创新实施政府主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园区发展提供充裕资金保障。为避免农业品牌化发展中山寨侵权行为造成的利益损害和市场秩序混乱,产业园引导企业和农户对优质品牌标识和包装图案,“早春蜜”系列种子、花粉储存等农业技术,小型西瓜有机肥料选用等标准规范进行版权登记,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农业创新成果贴上“护身符”,推动经营主体间有序合作竞争。其中,园区入驻的郭牌农业获批“山东省版权示范单位”的农业企业,实现全省农业领域版权示范单位零的突破。为解决农技水平滞后的问题,产业园建立“职业机构培训+企业资源共享”培育体系,依托潍坊市乡村振兴学院、慧三浓职业培训学校等平台,借助龙头企业人才资源,采取实地讲授、线上连线等方式,实现培训教育资源共享,为农技人才本土化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20人、农村实用人才160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建设有待完善
1.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产业园建设缺少系统研究,没能对园区发展运营做出科学的长远规划。园区环境整治还不彻底,路水电网及排水沟渠等基础设施还没验收就出现损坏。应急防灾设施不健全,缺少防冰雹和人工增雨等设备和小型水利维护,不能有效预防极端天气造成的重大损失。
2.功能区建设还不完善。
产业园功能区发展规划没能跟土地开发利用和城镇建设规划有效衔接。技术集成加工方面,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项目未完成,目前仍有航天育种项目、光能农业项目建设停滞,农机装备制造应用整体偏弱,新产品开发、研究、示范效应有待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服务方面,加工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加强,仓储物流服务信息化、集成化、科技化水平较低,现代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大数据平台没有运营起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方面,公共服务能力滞后,休闲服务、住宿餐饮、培训观光、交通道路等配套面临建设用地障碍。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待深化
1.园区内一二三产业存在短板,并且发展不平衡,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做强做大产业园的产业支撑。围绕潍县萝卜和寒亭西瓜设计的消费和服务项目偏少、产业要素不齐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主导产业的创新带动效应未凸显,对于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休闲价值没能充分挖掘,电子商务、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相对较少,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
2.产业园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园区品牌、企业品牌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园区内生产经营企业规模较小,品牌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企业没能培育自己的品牌。除郭牌农业、俊青蔬果、中耕未来以外,已有品牌大都小而不强,特色产品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同类品牌之间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和内耗问题,浪费了大量的生产资源和品牌成本。
(三)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1.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导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
由于前期园区对化肥农药的环境影响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土壤功能的破坏,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种植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园区内井水盐碱度高、大棚积水严重、非农产业用水及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节能减排与资源用量增加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压力增大。
2.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
各个运营企业往往是自建各自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没有运营起来,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并且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产业园在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影响园区主导产业的品牌升级和发展壮大。
(四)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就目前来看,园区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比偏低,缺少懂管理、会营销、懂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存在短板。现有的合作制、订单制、土地租金收益,还处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初级阶段,机制创新不足,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民参与度偏低,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契约缺少规范的监督保障机制,合同履约监管机制还没有建立,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报酬损失补偿机制[1],这样就导致合同履约监督执行成本过高,而违约成本过低。
(五)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围绕产业园建设、管理和运营,没有厘清各相关主体的职责定位,存在职能重叠和责任缺失。产业园管理运营公司在引导企业“抱团发展、规范运行”上也缺乏可行性办法,没能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培训指导孵化、金融信贷支持等全方位服务。生产经营企业良莠不齐,没有健全有效的帮扶机制、退出机制,导致进驻企业积极性降低,发展后劲乏力,不利于园区整体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链思维
要促进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研发各环节有机融合,贯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做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品牌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主导产业发展成为真正的惠农产业、富农产业;大力发展流通服务,提高数字化、科技化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加快采摘观光基地和农业观光带建设,推进全域化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和机械装备,实现主导产业基本价值链的横向拓宽、纵向延伸和深度拓展。
(二)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
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加强统一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三品一标”认证[2];重点推行“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支持绿色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建立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把产业园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以农为本,农民受益”,发展多元化的合作共赢机制
将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成为合作共赢机制,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重点发展股份合作、产加销一体、金融服务、投资分红、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赢机制,让农民分享持续稳定的产业增值收益[3]。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完善人才培养引入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合作履约监管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四)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发展动力
形成政府引导有力、经营主体参与有序、多重效益稳步提升的产业园发展动力机制。明确园区各主体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调推进,形成产业园建设发展合力,保障“建管运”寒亭模式落地达效。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生产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规模化经营。建立“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确保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4]。加强监测评价和绩效考核,发挥好产业园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示范作用。
大头条版权所有,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gtoutiao.com/article/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