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天才”留美回国,6年后重返美国,为什么留不住?
相比90后“数学天才”韦东奕的声名鹊起,80后“数学天才”许晨阳的命运,似乎有些跌宕起伏。
1981年出生于重庆,1999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再到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许晨阳曾经于2012年回到北京大学,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接着在2013年成为该研究中心教授,201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此外还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等荣誉纷至沓来。
但是令人颇为疑惑的是:回国6年后,许晨阳于2018年全职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一时间引发了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
从草根群众到媒体大V,从专家学者到各界人士,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并深切反思着同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数学天才,在回国6年后,却选择了重返美国?
诚然,为了开拓视野和增进交流的目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优秀毕业生和精英学者选择出国留学,这本身无可厚非。
因为对于个体而言,能够拥有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优越的薪酬待遇,即便是工作地点在美国,即便是抱着留学“镀金”的想法去求学深造,只要不违规犯法,谁都没有意见。
毕竟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都是远渡重洋学到先进技术,再回来报效祖国的。
那为什么许晨阳的求学深造和工作任教经历,就引起了网友的困惑不解呢?
或许,我们从许晨阳给出的“三个理由”,能够一窥端倪。
第一,“国内学术界过于在意资历,缺乏对年轻人的支持”。
这是对高校界隐匿的一些“论资排辈”现象的还击。众所周知,许晨阳从17岁先后进入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和国家数学集训队,被北大数学系破格录取,接着用3年时间读完本科阶段4年的学习课程,提前毕业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但是在海外名校“求贤若渴”的境况下,31岁的“数学天才”还是选择了回国任教。
可以说当年的许晨阳,对于振兴国内数学界,有着年轻人特有的一腔热情和家国情怀,但是在北大任教的许教授,显然低估了在高校里做研究的“额外因素”。
尤其是他在申请一些课题项目时只有30多岁,年龄不大、资历尚浅、荣誉不高,在屡次考核和评奖中“淘汰出局”,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第二,“国内学术界有很多急功近利的人,不利于那些潜心搞学术研究的人”。
其实各行各业,都存在一些忽视内涵价值,盲目追求蝇头小利的人,这样的一些行业“逆行者”,势必会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投资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
对于刚过“四十不惑”年龄的许晨阳来说,能够自律自觉地倾心于科研学术,不像少数人那样浑水摸鱼,“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就像是北大“韦神”一样,只顾踏实做研究,不愿耳闻窗外事,当然是情操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表现。
不过在我看来,或许在数学研究的深入层次上,许晨阳和韦东奕各有千秋,但是在为人处世和学术态度上,“北大扫地僧”韦老师的造诣,还是更胜一筹。
单就那一份“不论项目,只谈学术”的专注精神,就值得许晨阳好好学一学。
也就是说,国内学术界或许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但一定还有更多潜心搞学术研究的人。
第三、“学术论文造假现象严重”。
这一点我们得承认,近些年曝出了不少论文造假、抄袭和复制的例子。
尤其是一些985大学里爆出的本科生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的“励志奇迹”,不用说,背后肯定有一些论文灌水、抄袭或造假的现象。
对于这样的事情,只要是评职称、选先进和拔资历需要论文发表数据来佐证,那么这样的现象,或多或少都会暗潮涌动。
不同的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只有“数学天才”许晨阳在回国任教六年后,用一种“撕破脸皮”的方式,说出了自己心里最直观的感受。
当然我只能说,这不过是个别现象。
总之,生活就是这样。
对我们这些需要每天“搬砖赚钱”的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才智,像韦东奕和许晨阳那样在奥数和高数的知识海洋里潜心精进,也没有他们的脑力和实力,能在异国他乡攻读硕博,成为被海外名校争相招揽的天才学者。
像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北大扫地僧”韦东奕埋头做学问的超凡脱俗,更没有“数学天才”许晨阳“直言相谏”的决绝勇猛。甚至可以说,属于这两位天才数学家的数学世界,根本就是离我们“天各一方”的海市蜃楼。
但是我依然还是想劝许晨阳教授一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
大头条版权所有,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gtoutiao.com/article/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