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国企不好进,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不好端。
可即便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单位,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近日有记者走进“三院”采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特级技师、首席技师钱卫中,在谈到自己的“带徒授艺”经历时忍不住唏嘘感慨。
他说自己带徒弟最讲究“灵气”,不但要踏实聪明,还得勤恳好学。
“(但是)有时候,你看上人家了,人家未必想学,就想打开机器完成任务,月底拿工资得了,这样的年轻人你肯定教不了。”
甚至,还出现过从大专院校招聘过来实习的孩子,上午来车间看了一圈,下午直接要办离职的情况。
不过钱卫中也能够理解,他说“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不一定非要在工厂。学手艺需要多年沉淀,这点对于想快速学成的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所以说职业教育和大国工匠,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
有些人觉得,“普职分流”不过是一个划分学生能力层次的途径。
孩子们学到初三,成绩好的上高中,专攻学历教育;成绩差的学技术,专注职业教育,不是挺好的吗?
可是,在新《职业教育法》修订以前,“普职分流”的比例几乎接近50%,即便在法案修订后,从5月1日起打通了从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升学途径,从“普职分流”改为“普职融合”,给了那些学习成绩差,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在接受职业教育后也能通过努力和追求考上高等院校的机会。
但是显而易见,“协调发展”的中考分流,考试难度不会骤然降低。
学习能力不足的初三学生,还是只能就读中职学校,进行以就业实践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除非你在短短几年内“大彻大悟”,学业成绩有了突飞猛进地提高。
否则,“学渣同学”的学业和事业的未来,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变化。
就这样,所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孩子,在中考之后被“一分为二”,又在高考之后“淘汰”大约20%,剩下的学生要么上本科,要么上高职,也算是因材施教。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
考上本科院校的学霸同学,将来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
因为大学生遍地都是,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任何一个大学生,哪怕是清华北大或985大学的毕业生,想要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铁饭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不然,有些考研读博,然后从美国名校留学回来的高学历人才,也不会“降维打击”,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街道办和中小学,去谋一份职业了。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在求职就业时才能多一点话语权和选择权,如果勤学苦读了十多年,只有一纸“双非”院校的本科学历,自己还清高得不行。
那么在就业市场上,自然会处处碰壁。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对待工作机会,越来越草率敷衍和漫不经心。
学习好的、学历高的,即便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国企工厂,心里也会有些不乐意。
毕竟自己当年可是在中考和高考中“过五关斩六将”的,可为什么一路赢到现在,最后还要“进厂”,从事技术型、体力型或实践型的流水线工作?
很多读了十多年书,手无缚鸡之力,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书呆子”,自然会看到工厂和体力活就跑。
指望他们成为“大国工匠”,原本就是荒谬可笑的事情。
所以最后能够安稳踏实地“进厂”实践,跟着老技术工人们安心做学徒、学技术的,往往是那些被“普职分流”到中职学校,然后凭着一股子狠劲和任性,日复一日地学成手艺的“中职生”和“高职生”。
偶尔也有高学历人才转型为技术型工人的,要么是因为生活所迫,要么是因为真心热爱。
比如那个高考669分考上北大,酷爱研究机械和工具的“青海学霸”周浩,就读3年后竟然从北大退学,进入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学技术,就是一个极其罕见的例外。
大头条版权所有,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gtoutiao.com/article/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