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为近期中欧对话开了一个好头。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于日前访问中国。米歇尔出行前,《欧洲新闻》就报道称,此次会晤是为了重新定义中欧关系。要知道,就在一个多月前,欧盟还强硬地把中国视为竞争者,此行之后,欧盟的态度是否有所转变?
主要谈了两个问题,达成一定共识
米歇尔此行主要与中方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俄乌冲突,二是中欧贸易。根据欧洲理事会官网发布的新闻稿,米歇尔提到,中欧一致认为,核威胁将危及国际社会,不可接受。这是第一个共识。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出席中欧投资协议虚拟会议的资料图)
第二个共识是,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能够使中国和欧盟共同受益。米歇尔表示,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每天有近20亿欧元的商品贸易额。中欧贸易关系的韧性还比较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在2020年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但在2021年迅速回升。2021年,中欧商品贸易额为6960亿欧元。从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欧盟从其他非欧盟国家进口的商品贸易额增长18.6%,但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贸易额增长了55.2%。很明显,中欧贸易增长得更快。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欧盟和中国作为世界第2、第3大经济体,双方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因此,米歇尔表示,欧盟愿意与中方一同深化合作。中方对这一点十分认同,并提出了中欧合作继续共赢的愿景。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第 77 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欧洲理事会由27个成员国的国家部长组成,是欧盟总体政治方向的决定机构。因此,欧洲理事会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欧洲各国。不过,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也意味着中欧之间不仅会存在共识,必然也会有分歧。
两个方面意见不同,我们需要正视
第一个分歧是,米歇尔希望中方和欧洲一起制裁俄罗斯,并特意强调“像我们在4月份做的那样”。对此,中方的态度一如往常,认为通过劝和促谈是最符合各方利益的手段,要避免危机升级、外溢。在对话中,中方用了一句谚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6 月,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在基辅与乌克兰总统会面)
第二个分歧是,米歇尔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称欧盟要向“自力更生”转变,需要一种“没有过度依赖的平衡交易空间”。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欧盟这言外之意,就是可能要对己方企业加大投入甚至进行保护了。中方则强调,要切断保护主义。
这两个分歧不是对话能够解决的问题。首先,拿俄乌问题来说,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在对俄制裁的问题上非常团结,不管是经济问题,还是能源危机,都没能改变欧洲的立场。在欧洲看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战争,是对欧洲和平稳定最严峻的威胁。中方一直不卷入制裁,只在竭力促进和谈。这种立场也不是轻易会改变的。
(欧盟公布了一项计划,以减少对中国和其他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其次是减少对华经济依赖问题,这并非欧洲心血来潮,而是一直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旧病根”。早在2016年,欧盟就发现,成员国越来越依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且这种经济依赖性逐日增加。在2021年,欧盟公布了一系列减少对外依赖的战略,涉及半导体、原材料、医药原料等6个领域,其中还包括针对非欧盟成员国补贴的监管提案。综上所述,此次中欧对话出现的分歧源于各国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这是避不开的。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点。
总体而言,此次对话是有成果的,尤其是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共识。与此同时,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正在成为美欧关系之间的一大考验,也让欧洲意识到不管在安全还是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也存在问题。这或许也是米歇尔此次访华的原因之一。正如欧洲理事会官网说的那样,这次接触“非常的及时”。
大头条版权所有,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gtoutiao.com/article/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