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经过一个多月的伏案挥毫、积墨晕染,大愚先生的《新富春山长卷》终于完稿了。在这20余米的宣纸上,奇峰迭起,河流萦回,呈现出梦幻般的奇伟境界。为方便广大书画爱好者解读这幅作品,笔者就这幅作品的理念及技法略谈浅见,愿和大家交流。
1创作背景及理念
1.1创作背景
大愚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及至束发,即已能因画虎之技闻名乡里。数十年来,习练书法从未间断。中年以后,悟得绘画技法中“笔墨”精髓,画作由写实转为写意,运笔设色日渐纯熟。
大愚先生个性低调内敛,崇尚自由自在之境界,尤喜李太白式的浪漫诗意,以及隐逸山林的雅士情怀。在李太白诸多诗篇中,他尤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长诗里所描绘的如梦如幻的境界,引他无限遐思。现实生活总是苦乐参半的,但是梦里河山却可如仙境般美好。在大愚先生的心中,就有这样一个处所。
梦中天姥山,是一个极宏阔、极奇伟之处,有连绵不断的山,也有奔流不息的河,更有冉冉升起日头的大海。要描摹这样一处人间仙境,自然要由一幅山水长卷来承载。
而在山水长卷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当数《富春山居图》。关于这幅名满天下的巨作,在此不做赘述。
富春山居图(局部)
天姥山和富春山,同在浙江北部,直线距离不过百余公里,大愚先生以及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从二者中找到某种联系,也就找到了一幅长卷巨作的艺术密码。于是,一幅构图方式借鉴《富春山居图》,精神内涵锁定《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意山水长卷开启了艺术创作之路。
1.2创作理念
作为一幅写意的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价值追求。
大愚先生追求的是内美境界。内美,决定于笔法和墨法。在近现代画坛,倡导“内美”的艺术大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宾虹,他也是集中国古代传统笔法、墨法精髓之大成者。
1869年,年仅4岁的黄宾虹从父亲好友萧山倪处初闻“当如作字法,笔笔亦分明”画诀,这一理念贯穿于黄宾虹的整体艺术生涯。黄宾虹一生游历山水,交游甚广,在恪守笔墨精神的基础上,还学习了西方油画的展现技法,将中国笔墨营造出来的线条,和西方的色彩处理结合起来,形成了“内美”的艺术境界。
“内美”是相对于“外美”而言的,“外美”仅仅是指笔、墨、构图中具体的形式美;而“内美”指作品的神韵、气势等本质特征,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是绘画价值的关键之所在。有一种说法叫“神形兼备”,对于小幅的人物画或花鸟画,这种境界或许容易达到,但是对于一幅山水长卷来说,“神形兼备”则很难做到。因为在写意的作品中,“形”和“神”是一种背离。
睡莲(局部)
例如,上图是印象派画家的莫奈的《睡莲》,画面和实景有着很大的扭曲变形,清晰度远不及如今数码相机拍摄的作品,但是这并不妨碍《睡莲》成为世界级的名画,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内美”。
东西方的绘画艺术,走出了同样的艺术轨道,均是由写实转向写意,由追求外形到追求神似。
“外美”的艺术追求是有限度的。黄宾虹曾指出:“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割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遣,真本具在,何劳徒焉?”意思是:山水本来就在那里,如果只贪图外形,直接去看就行了,何必去画。在数码相机普及的年代,则要摄取某处风景更加容易,更是不需要费尽心血去作画了。
《新富春山长卷》局部
这是黄宾虹笔下的山水(局部),画中的房屋树木均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乍看上去,每一种事物都没有一个明晰的轮廓,只觉得墨气淋漓,又带有一种浑厚华滋的美感,这就是“内美”的精神。
中年以后的大愚先生,习得了大愚先生的艺术理念,洞开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徜徉其间,汲取了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画的笔法及墨法表现技法,并将其运用于这幅《新富春山长卷》中,较之黄宾虹的作品,多了用色的技巧,较之《新富春山居图》,则山势更为险峻,墨色更为浑厚华滋。
2笔法与墨法
黄宾虹自幼便有了“书法入画”的认识,他致力于将书法的技法应用于绘画,则线条就有了金石味;同时,他还汇总了前人的用墨技巧,总结出“七墨”。基于“五笔七墨理论”,黄宾虹开创了写意山水的新境界。《新富春山长卷》则是以“五笔七墨理论”为指归,将这些笔墨技巧应用到了极致。
2.1笔法
单纯从外形来说,模仿一幅画并不难,因为其线条走向和着墨的轮廓都是固定的,就算是描也能描出来,但是线条的质感则很难实现。为了更透彻地讲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先从书法角度来分析下,一根好的线条是如何画出来的。
刷墙体广告和书法有什么区别?
因为墙体广告只讲外形,不讲笔法,其动作要领是“涂抹”;而书法则不拘于固定的外形,重在笔法上的功力。黄宾虹将前人的用笔技巧汇总为“五笔”:平、圆、留、重、变。强调中锋用笔,使笔锋与纸面垂直接触,纸面受力均匀,运笔自由洒脱,收笔饱满圆浑,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就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感受,不是浮于纸的表面,而是勒入纸中。我们可以从图的局部来感受下这种线条的力度:
《新富春山长卷》局部
在绘画领域,有一个术语叫“乱柴乱麻”,意思是像是一堆乱柴乱麻杂乱地摆放在那里。要用笔墨来展现出乱柴般的瘦硬质感,而非流滑的线条。我们来对照一下其他画家的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线条粗细均等,墨色没有变化,就算是杂陈一处,也最多是“乱钢丝”,产生不了“乱柴乱麻”的效果。这样的线条所构建起来的几何图形,也最多是动画片或卡通画的效果。
艺术是排斥批量生产的,绘画是人执笔来完成的,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变化,这种变化存在于每一处细节,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线条走向的弯曲收放,应自由奔放,呈现万千气象。
有了变化,也就避免了具象化,避免了非黑即白,使事物失去了原的有清晰的轮廓。这样的线条,不但经得起长久的审视,而且还会在人的内心投射出不同的幻象,能承载起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2.2墨法
《新富春山长卷》在“七墨法”的基础上,拓展为十几种墨法,使画面不再是单纯的色块与留白的区别,而是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墨色层次。
《新富春山长卷》局部
如上图,在留白之外,有极淡的远山,也有极浓重的墨色。
我们去看一座烟雨中的远山,能看到的颜色是丰富的,乍看上去,是一个大体的轮廓,但是仔细去看,会在山中看到岩石、小桥、行人。也就是说,这山并不是纯然一色的,而是富有变化的。描摹山的原貌,则要通过墨色的变化来实现。
上图是其他画家的作品,我们中以看出,墨色的变化不够明显,且被固化在其自有的轮廓里,形成一个内外分明的具象,哪里是山,哪里是树,一目了然。
中国传统写意山水,恰恰在于变化,在于不确定。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墨法,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有质感的画面效果呢?
重点在于:水、墨、纸三者在时间维度和正宗魏晋笔法下的丰富多样的交融。
首先,按含水量来分,可分为湿墨和干墨两种;按醮取量的多少,可分为浓墨和淡墨两种。四者形成一个座标系,又形成了焦墨、枯墨、泼墨、铺水四个概念。
再加上时间的维度,又派生出新的墨法,具体如下:
画好之后,在画面干燥后,再画上一层墨,称积墨;画面干燥后,用毛笔醮水再画一遍,称破墨,破墨又有多种方式,包括: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色破水、墨破色、色破墨这六种。
黄宾虹晚年,在无意中还发明了一种墨法:宿墨。
具体的用法是:将墨汁放置一段时间,等墨汁凝固或半凝固时,加水重新调和后使用,使得墨汁脱胶,其稳定性下降,画在宣纸上以后,四下洇开,墨气淋漓。
《新富春山长卷》局部
在《新富春山长卷》中,大愚先生使用了上述所有技法。
极远极淡的远景,也有植被点缀,极近极浓的山体,也有色彩的变化,有透有露,而绝不是具象的一架高山、一条溪流。仔细去看时,山体之间还带有其他颜色,期间有红、黄、绿、蓝、紫。有了色彩丰富度,也就经得起审视,呈现出山水多姿的万千气象。作品充分利用了水、墨、纸的物理特性,使晕染部分呈现出朦胧烟雨气息,而焦墨的运用,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为焦墨中含水量极少,来不及洇入画面,而是附着于宣纸表面,色泽黑得透彻,如点晴之笔,使画面顿生精气神,形成了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黄宾虹晚年善用积墨法,往往通过许多遍的反复积染,达到苍润、华滋的艺术效果,总体看来黑中透亮,原本柔软的宣纸也变得像是一块铁皮,这种画法当时并不为画坛所理解。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创作侧重于服务政治宣传,黄宾虹所倡导的艺术理念一度消沉。
黄定虹作品
《新富春山长卷》再现了黄宾虹的艺术理念,做到了积墨数层而墨色不死,其艺术成就可比肩“黑宾虹”。
3人文精神
《新富春山长卷》借鉴了经典的《富春山居图》的构图方法,布白空灵,立意高远,凭借对富春山一带风景的理解与印象创作而成。
大愚先生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哲学功底。在《新富春山长卷》中,既有儒家的中庸、含蓄,又有道家的清静无为;既有隐逸之士的山水情怀,又有豪放诗人般的孤傲超脱。这些均体现于构图和笔墨之中,可远观山势起伏,可近赏笔墨技法,偶尔有两三古屋,依山势而建,掩映于林木之间;渔船轻漾,松风过耳,于此间山水,结庐而居,可得大自在。
3.1空灵之美
山水画重在空灵之美。
整幅画卷打开,墨气淋漓,亦是湿气淋漓,但却并没有压抑之感,反倒令人心向往之。这就是因为大愚先生利用布白和极富质感的笔墨,使画面形成了空灵的艺术效果。
《新富春山长卷》局部
如图,下半部分为近景,先由雄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轮廓,再经层层积墨铺水,使之犹如近在眼前,而上半部分的远景则以破墨法为主,在水的晕染下呈现出烟雨朦胧之态,和倒影连成一片,打成潮湿淡远的水乡意象。这种设计拉开了远景和近景的距离,又带来视觉上的高远辽阔之感。
在这幅作品中,墨色极浓处坚实厚重,却也富有苍劲斑驳的意味,而非死墨一团;墨色极淡处宛如一缕轻纱,却也极富水墨神韵,给人无限遐思。
所以,画面的空灵之美,除了巧妙的布局之外,仍在于高超的笔墨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得以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
3.2隐逸之怀
山水是中国文人永久的诗意栖居。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浪漫的笔调,描绘梦中的仙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而大愚先生的《新富春山长卷》则将这个仙境铺陈开来,用险峻的山,萦回的水,山间的羊肠小道,山中的庙宇楼阁,山脚的水浒人家,为仙境注入隐逸的趣味,使山水苍茫而不荒凉。
山水之间,偶尔可见小舟一叶,舟中人一两粒。因为是远景,所以更无需做精细的刻画,只是看似随意的几笔,加上一抹浅浅的禇石色,人物的形象便在朦胧中浮现出来。颇有张岱《湖心亭看雪》的那种天趣。让人不禁揣测舟中人的神态与心情。
山水之美,在于其天然去雕饰,在于山的纵横连绵,水的汪洋恣肆。体现于画面,也是于参差中去体会天地之大美。
中国古代文人多有山水情结,生活在这里,如同羁鸟归林,自由自在。大愚先生在画卷上题上半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即是以书画向古人致敬,也为生活在闹市之中的我们奉上一道视觉盛宴。
4小结
一幅画的价值几何,要看它能经得起多久的审视。
构图简单,设色单薄的画作,也会有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但是终究经不起长时间的审视。例如,连环画或速写类的绘画作品。
为什么风景可以百看不厌,而风景照片的魅力就大打折扣,因为风景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每次去看,都有新的收获。一旦固定在照片里,一切变得具象化,就失去了趣味。
大愚先生的《新富春山长卷》,则是蕴变化于笔墨之间,又以水为媒介,经层层积染与铺水,使线条涩而不滞,墨色浓而不死,从而使每一处细节都变得厚重而丰富,使人不再是单纯欣赏一个客体的画作,而是心驰神往,有身临其境之感,总想探访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同渔人道泛舟江上,笑谈古今。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解读李白的志向与胸怀,方可充分领略其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酣畅淋漓的描绘。同样,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笔墨精神的理解,再来看这幅《新富春山长卷》,才能领会其审美、人文价值,在赏心悦目之余,完成一次心灵的净化,精神的远游。
大头条版权所有,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gtoutiao.com/article/4691